海归,不再“贵”了吗?

所属专题:出国留学  来源:    要点:就业  
编辑点评: 6月,求职的冲刺期。求职者的薪资期待值持续下降,尤其是海归,起薪已经不具有曾经的优势了。作为一名海归或者未来的海归,你是不是也在担心成为“海带(待)”“海参(剩)”呢?

伴随着6月求职冲刺期的到来,多地招聘专场传来信息:这些新进的求职者的薪资期待值持续下架,尤其是其中的“海归”,他们的起薪已经基本与本土的高校毕业生一致,曾经的海归“贵”似乎已经慢慢在退却了,月薪3000元照样有不少“海归”愿意来。其实,近些年来,笼罩在“海归”这一群体的不再只有光环了,也伴随着阴影,因为现实就是存在着越来越多的所谓的 “海带(待)”“海参(剩)”。从市场的角度讲,物以稀为贵,而如今随着出国留学门槛的降低,海归已经不再属于稀缺品了,难道海归真的不再“贵”了吗?

昔日“外国月亮圆”,如今“故乡草更绿”

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增长快,2001年海归1.2万人,2013年海归超过35万人

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气专业的余屹本科时通过学校项目出国,今年7月将从南洋理工大学硕士毕业。与余屹通过同一项目出国的一共有20多人。他说,“一半跟我一样一毕业就回国,还有几个打算在新加坡先工作几年,可能超过八成最终会回到国内。”

教育部发布的《2013回国留学人员就业报告》显示,当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对比前几年的数据会发现,回国人数正快速增加。2001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为1.2万人,2005年增加到3.5万人,2009年进一步突破10万人大关,达到10.8万人,2012年更飙升到27.3万人。同期,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虽然也在快速增加,但增速明显低于回国留学人员。

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员眼中,不再是“外国的月亮圆”,而是“故乡草更绿”。

“在英国收入会比较高,不过我还是会选择回国,回到家人朋友圈当中。”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的李畅说。她承认,尽管留学多年,但与当地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堵隐形的墙”。“这种文化隔阂倒不是源于故意排斥,而是天然存在的。”

海外人才遭遇的“职场天花板”就更为明显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硕士国曦萌回国最大原因是职业发展受限:“美国的精英团体中很少见到华人的身影。”

国曦萌以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例:“我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主要负责移民和中国企业的跨国案子,挣得很少。”国曦萌遇到的另一个障碍是,如果留在美国工作,就要申请工作签证,工作必须与在美国学习的专业直接对口。“这几乎把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框死了。如果回国的话,我选择的方向可以多很多。”

不少留美学生也反映,美国现在的工作签证实行抽签制,即使幸运地被抽中也仅是具备了被审查的资格,这让找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相应地,国内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成为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原因。《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91.8%的中国海归都如国曦萌一样,认为中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传统发达国家对海外人才的需求在降低。而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就业环境稳定,创业空间广阔。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国际人才的政策和战略,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各种人才政策,这都让中国留学生对国内市场信心倍增。而从世界范围看,人才格局也正在发生改变,人力资本回归的趋向在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上格外明显。

>>点击查看出国留学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就业信息由沪江留学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