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外语,不一定会交流

所属专题:出国留学  来源:    要点:出国留学  
编辑点评: 学语言是一种语言技巧的获取,更是一种文化和规则的理解和获得。获得不见得全是好事。学语言,学好学坏,不看广告,看疗效。

所以,学语言是一种语言技巧的获取,更是一种文化和规则的理解和获得。

可对于中国人来说,最惊奇的发现莫过于西方人能学一口流利中文,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普通话声调的人都是有语言天赋的人,同时也是聪明人,但有些人同时也学会了中国人的某些陋习,学会潜规则,学会送礼,城乡歧视,阶层歧视。

而长期呆在西方的中国人,学会了规则办事,身心放松,假如再转战国内,免不了四处碰壁,手忙脚乱。

所以,获得不见得全是好事。学语言,学好学坏,不看广告,看疗效。

德语里最难的一个音是“r”,在中文里是没有的,让中国人困惑,急躁,神伤——到底是喉咙管哪个部位发出来的?德国流传这么一个传说,一个大半辈子呆在德国的中国人临终前,把妻儿召集床前,大家等着他揭秘一个天文存单,不曾想老头子说,我终于能发这个音了,“r……”,然后无憾地离开了人世。

德语的句子也较复杂,并且语序相当不一样,谓语动词或者情态动词经常排在句末,中国人说着说着就走丢了,像经历了一场长跑,长得足以忘我忘他,自然谓语就给跑丢了。

中国人无论是学习德文还是英文,都是无丝毫优势的,因为它们是和中文八竿子打不着的另一套语言系统。可在中国,学英语的积极性莫名其妙地高,小朋友一见到外国人就来主动过来练英语,管他是来自英国还是法国,还是非洲。

但是学外语到底是在学什么?除了中国学生“升学”、“找工作”等实用主义理由,有两种主张。第一种认为语言不过工具,第二种认为语言就是文化本身。但共识是,语言文字是另一种文化难以逾越的屏障。

中国人遍布全世界每个角落,可见中国人的适应能力之强,但很多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人即使学了一定程度的当地语言,仍然保持着严格的中国式交际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融入不是主要目标,而是享受当地好的空气质量和福利制度,尤其是教育系统,语言即使磕磕巴巴,能混就行,全指望下一代了。

中国人喜欢把酒言欢,而这个“欢”更多的是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用烈酒把对方灌倒,中国人讲究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是察言观色,祸从口出。

而西式聚会,鲜有椅子,大家举着红酒杯一对一,或三三两两地交流,很多是初次见面或者二次碰头,这样你可以结识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没有椅子固定下来,自然加速了聚会人员的流动性,也就增加了交流的覆盖率,实打实靠的是语言和谈吐。

在交流初期,作为一个外国人,说出当地的语言,对当地人来说是件新鲜的事情,就像逗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新鲜感和喜悦感油然而生,但是过了这个阶段,就觉出交流的无力,或者寡味。

>>点击查看出国留学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出国留学信息由沪江留学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