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追求什么?

所属专题:英国留学  来源:    要点:英国留学  
编辑点评: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赴英留学,本文列举了六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了英国大学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形势,让我们来看看,英国的大学究竟都在追求什么呢?

赴英国留学虽然形成热潮,那么英国的大学究竟都追求些什么呢?

第一,攻读学位并不强调连续性。

在国内的时候,我们普遍的观念都是念完本科念硕士,然后继续读博士。可是在这里,攻读学位是一个相当灵活的选择。有些人数学本科念完后在银行、财会事务所工作了2-5年又回来读硕士了;有些人读了一个硕士,又读了一个硕士,才开始读博士。这种现象在英国很普遍,并没有必要本科毕业就读硕士。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学位”的正确认识。

第二,对学位的科学认识:学位不代表成就。

在英国,硕士和博士也没有什么杰出的成就。在这里,硕士和博士都是普通的学生,并不是给教授打工的“打工仔”。如果在国内,博士想要毕业,除了要发表博士学位论文,还要发表多个期刊;但是在英国,你只需要完成一篇像样的学位论文,不需要出版发表,只要通过学术委员会认可就行。那么这样看来,英国的学位其实比国内的学位要差很多了?非也,英国的学位,其实际含金量要超过国内的学位。在英国的学术系统中,硕士和博士并不是成熟的学者,而是思想上的深度和广度的一种体现,这才是“硕”和“博”的中文翻译来源。培养硕士和博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产出科研成果,而是培养出对一个领域有历史眼光、能把握科学发展潮流、能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人。在英国,硕士和博士未必代表学术道路。事实上,学生读书期间除了上课、研讨、开会,还会接受职业中心的职业教育,因而一个优秀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可能既有学术能力,又有职业能力。因此,不难理解有些人博士毕业后去公司工作,或者有人工作一段后又回来读学位。因为大学与社会的紧密接触,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同样受到公司的青睐。

英国的学术道路从哪里开始呢?从博士后研究员开始。这属于一种工作,而不再是当学生。更高级别的是“高级博士后”,这是晋级教授的通道。当一个人被评为教授后,他还有更高的目标:英国皇家科学院、工程学会员。

第三,英国的硕士不简单。

很多人,在计划留学时都会对英国的硕士学位充满担心。事实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中国人对学位的认识,和西方人对学位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可以说,中国社会对学位的认识是不端正的,因而才有了“英国硕士不值钱”这种荒谬的说法。英国的硕士、博士教育培养的是能力、习惯和视野,而不是SCI论文的生产机器。其实看看身边的人,不管是哪种硕士,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大家的能力都在各种锤炼中获得提高。英国的学术委员会每年都会对研究生进行成绩评定,不能通过的就要留级。英国的研究生的年通过率一般是60%-70%,也就是说有好些人都是能读研却毕不了业。而有些学校,比如帝国理工大学,其淘汰率能达到50%,有的学科能达到70%。

第四,慈善、公益活动培养积极人生和高尚人格

布里斯托大学在1876年建校,1909年受到英王册封成为正式大学。但是布里斯托的发展却离不开一个叫Wills的烟草商人。Wills是维多利亚时代布里斯托(英格兰第一大国际港口)的烟草大亨。1926年,Wills将数百万英镑捐献给布里斯托大学行政院,于是大学得以迅速发展。Wills是巨商不错,但他是一个无私的人。BISC的创始人,是布里斯托1975年的本科毕业生,他后来又取得了博士学位,然而他现在却做着一个平凡的工作:建立留学生中心,为留学生创造聚餐、旅行、相互理解的环境。这个老先生并没有将博士学位作为一种荣耀和资本,而是做一件自己觉得快乐的事。积极融入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是布里斯托学生的日常活动。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相当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他们依然传承这样的精神,思考自己应该做哪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第五,大学排名不是衡量大学的唯一标准

通常而言,大学的学术能力等会作为衡量大学好坏的指标。在英国,虽然也有大学排名,但是这样的大学排名在国民心中其实并没有很高的分量,学生在择校的时候也不会过多考虑这个因素。在英国,大学的理念除了“教书育人”“培养科研人才”“培养合格职业者”之外,更重要的是:服务社区。大学通常要求学生能与居民打成一片,这也正式学生的志愿活动和社区的慈善活动的来源。在英国人看来,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能够服务社会和母校的程度,才是继学校科研能力之后、评判学校好坏的第二大标准。

第六,大学关怀和无等级的自由

教授同样也会参加学生活动,而且教授还很喜欢参与、甚至组织学生活动。教授们并不是要学生一直学习,相反,还会鼓励学生们多参加学生会、职业中心等的活动,不要做一个读死书的人,要享受生活,快乐生活。

>>点击查看英国留学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英国留学信息由沪江留学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