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从英国高等教育由双重制走向单一制的历史进程来看,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强化市场意识。从以上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时期,英国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事业,属非盈利性机构,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和购买者,这样使高等教育缺乏市场经济体系所普遍具有的竞争精神和经济效益。进入80年代后,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撒切尔主义开始被引入高等教育等一些公共事业领域,实行私有化,政府降低财政支出,削减教育经费,使高等教育陷入困境。为了增强高等教育活力,政府提倡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进市场机制,突出表现在经费的分配上,取消了对高校的一揽子经费包干,代之以具体的协商和订立合同,政府把自己看作是投资者,通过中间人--基金委员会,与接受投资者--高等院校,根据学生人数、课程设置、数学和科研水平的质量等,就各院校应取得投资数量的多少,进行协商。作为"可能的投资对象",为了获得更多经费,各院校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竞争。进入90年代,政府更是着意强化各高等院校的市场意识,例如1991年的政府白皮书《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提出,关于科研经费,科研委员会就具体科研项目按质量泼发,提渴竞争;另外,在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成立三个独立的基金委员会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高等院校在平等的基础上,在资金和生源方向展开竞争"。
2.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由双重制走向单一制,给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规模较大的学院以独立于地方当局的法人地位,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这些高校主动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因为英国政府认识到在"帮助国家迎合本世纪最后10年和下个世纪的经济和社会挑战方面,高等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白皮书《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进一步强调"把更有效地为经济服务"和"同工商界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作为20世纪最后10年高教改革三大目标之一。为了使高等教育加强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与工商界的联系,促进企业发展,为此,"政府及其中央拨款机构将竭尽全力对高等教育机构与工商界联系的各种做法予以赞助和奖赏";同时规定基金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工商界代表;加强与地方社区的联系,英国1985年的绿皮书《二十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出,高等学校的艺术文化和娱乐设施,也应向地方社区开放。另外还创办科技公园,如拥有68家成员公司的剑桥大学科学公园等。除此以外,还允许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3.重视质量的提高。60年代,英国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了数量的大发展,导致教育质量有所下滑,70年代虽经调整和收缩,质量有一定提高,但提高幅度并不大,随着其高等教育体制由双重制到单一制的逐步推进,重视质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987年的政府白皮书指出,政府和高校有保证高教质量的责任,并提出了质量评估的几个指标,1991年的高等教育白皮书第五章专门论述了《保证教学质量》问题,它指出:"每一年高等院校承担着保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责任。同时,对政府在高等教育中投入的大量资金需要有明确的责任制"。白皮书指出要在学校内部健全质量控制机制,在外界进行质量审核,另外,还要加强质量评估等。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高科技,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急需高质量人才,英国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事实上,强化市场意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重视质量的提高是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主要趋势。比如在强化市场意识上,1984年,日本首相智囊团会议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改革中央集权式统一管理体制,实行竞争机制于教育之中;法国是市场意识最弱的国家,但近年来的改革也注重强化市场意识,引入竞争机制,如允许大学与国家鉴定合同,鼓励大学通过社会市场开辟经费渠道等;在我国强化高教的市场意识更是有目共睹,大学收费制就是一强有力的证明。另外,加强与社会联系的趋势日渐明显,美国学者哈罗德·柏金(Harold Perkin)提出的"轴心原则"(即认为大学是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青睐即是一例;中国学者提出的官、产、学、研、金相结合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至于对高教质量的重视,突出表现为强调高教质量问题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如自80年代中期以来,"质量"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
从英国高等教育由以重制演变为单一制,能透视到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