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这样绽放自己:一个勇闯世界顶尖商学院女孩的精彩人生(7)

所属专题:美国留学生活  来源:沪江留学网    要点:我就这样绽放自己  
编辑点评: 从1999年读大学到现在,一晃已是十多年,看起来和同辈人一样都经历了读书、工作、结婚等相似的过程,但我深深觉得每个人生活质地的构成与独特经验的积累,其实都来自那些你计划外的事以及你与世界互动中每一步的主动选择:比如去哪里读书,干什么工作,与谁结婚等等。我就这样绽放自己,告诉你一个勇闯世界顶尖商学院女孩的精彩人生。

成也study group,败也study group

来商学院之前,和某位师姐聊天,我当时惶惶地问去之前都要准备些什么呀?她略略沉思,然后来了一句高度总结:“不必准备什么,商学院生活需要有两个核心技能,一是能熬夜,二是能free'ride(占别人便宜),两者有其一便可。”果然,这句“要么靠己,要么靠人”的话得到了高度应验。

所谓free'ride的背景,指的是在商学院里各门课程大体上都需要成立一个study group(即学习小组,3—5人不等,在选课之后至第一堂课间由同学自发形成)。因为在西方,许多课堂作业与任务都是按小组来完成的。如此一个制度,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工不均,有的组员相对懒惰,贡献较少,即成了那个占便宜的人。当然,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个组员都要填写匿名互评表,上报教授。如果哪位同学实在太不像话,贡献率很低,遭到别的组员的一致恶评,自然就会影响分数。所以,教授从一开始就会警告大家重视队友对你的评价。当时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某位美国同学上课勇猛发言,口若悬河,过往经验也极为丰富,教授和大家得出的一致印象都是此君是该课上表现最好的几位同学之一。结果后来传出他的分数为D,这在商学院是极为罕见的。教授在后来的课上经常说起此君的例子,原来他在期末互评中,小组给他的平均分为2分(满分为10),令教授大为吃惊,因为这样的低分简直是史无前例的。于是教授最终给了他一个D。此君气不过后来找教授申诉,教授关起门来扔给他看互评表的最终平均值和评语,他无话可说。教授说“If everyone in your group thinks you are an asshole, then I have to give you a D。”(如果你的组员人人都觉得你是个混蛋,那我也只好给你一个D了)

由此可见学习小组有多重要。事实上,远不仅是你的成绩与此有重要关联,我深刻地感受到几乎每一门课我的学习所得仅一半来自课堂,另一半都来自于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水平与投入程度直接与我能学到多少息息相关。

中国人喜欢扎堆组在一起,但和老外组队学习往往有意料不到的启发。我有一门创业实验性课程是和美国黑人、白人、印度人以及法国人共同组队的,大家各自谈论自己国家的创业理念和文化,十分有趣,给同样的命题赋予了不同视角,一下子学到了几国的文化和创业政策。而商学院里最好的外国朋友也往往是靠study group交到的,因为一个学期下来,每周都见面讨论使每个人的特性都为他人所熟知。另外,与外国人形成学习小组无形中会逼着自己表达。老外喜欢个性化的观点,不屑于人云亦云的附和。“What do you think?”“What's your take on this?”是他们最常问你的话。多读书不代表会思考,知晓却不一定能表达。必须要有观点,有假设,有论据,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恰是训练自己的最佳无风险方法。

像伍迪·艾伦说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出席。首先要跨出自己的熟悉地带(comfort zone),与众多陌生的外国同学组队,让别人开始接纳自己,这恐怕是最难的第一步。所以,每次新学期第一堂课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听教授讲大纲,而是快速搜索匹配队友,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堂课的间歇永远是最热闹的,是大家又一次认识彼此的机会。如果第一周过去还处于单吊状态,便只能苦苦发信给全班同学,求众队好心认领或教授随机分配。在学习小组这件大事上,切记不可沦丧主动权。两年由始至终,学校都在直白地告诉我们请掌握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学习体验负责。

>>点击查看美国留学生活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我就这样绽放自己信息由沪江留学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