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这样绽放自己》作者小荷访谈实录(上)

 来源:    要点:留学生活  
编辑点评: 她在芝加哥、伦敦、香港、北京、上海来回穿梭,求学、求职、旅行、结婚、孝敬父母、广交朋友,一个都没有落下,样样都很精彩......这是一个勇闯世界顶尖商学院女孩的精彩人生。《我就这样绽放自己》的作者小荷告诉你,“The world can be your oyster!”

【前言】

近几年来,出国留学热潮一直持高不下。在众多的专业当中,商科专业和工程专业多年来一直稳坐最热门出国留学专业的宝座。而商学院的MBA项目因其良好的就业前景和较高的回报率更是为众多中国学生所追崇,申请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竞争也愈发激烈。那么MBA项目里真正的学习情况是怎样的呢?学习MBA项目又能给你带来什么改变呢?沪江留学采访了《我就这样绽放自己》的作者小荷,倾听她为我们讲述自己MBA学习经历和感悟。

【作者简介】

小荷

1999至200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大三时获学校选派赴美进行一年的交流学习;

2003至2004年供职于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任消费者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2005至2007年供职于普华永道并购部,任高级顾问;

2007至2009年获罗斯基金会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攻读MBA,任中国学生俱乐部联席主席。2008年暑期进入瑞士信贷投行香港分部实习,2009年春赴伦敦商学院交流。期间亲历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体验逆境中也要将人生活得充分与浪漫的要义;

2009年至今,供职于科尔尼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任大中华区经理;

工作之余,担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校友面试官,《新理财》杂志财经专栏记者,绿色和平国际组织特约咨询师,中国三明治公益媒体网站个人规划专栏编辑。

《我就这样绽放自己》●试读>>>

【访谈实录(上)】

1) 您是如何想到要去国外攻读MBA的?就我所知您的本科专业是英美文学,并不是商科方向。

这要从我本科时期听的一个讲座说起。那时我在复旦大学听了一个两位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回国创业的讲座,他们所讲述的商科有关的内容非常新鲜,让我觉得很兴奋。我发现原来商科是这么有趣的一个领域,那是和英美文学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所以我本科毕业之后就找了和商科有关的工作。但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和其他商科专业出身的同事相比,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专业功底不足,所以萌生了想要继续充电的想法,加上我一直以来就对出国留学感兴趣,就选择了去国外读MBA。

2)在申请MBA的过程当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在哪里?

申请MBA是一件非常系统且繁复的事情,其中我觉得最麻烦的就是写申请文书,即essay。因为你要在2000字左右的篇幅里将自己之前的人生和个人形象进行很好的呈现,将自己的“卖点”突出出来。这是一个高度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细细提炼的过程。包括我在内,很多人之前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回顾自己,认识自己。

3)您是如何选择MBA院校的?您觉得对申请人来说选校时需要考量哪些方面?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去好学校,所以主要是在magic seven(美国公认最好的7所商学院)里面选择的。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人文氛围浓厚的学校,最终只选定了四所,第一轮递交申请之后就得到了芝加哥大学的offer。我觉得对申请人来说,学校的名声、教学偏向之外,城市本身也很重要。毕竟你要在那里呆两年,住在大城市和住在小城镇的生活质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4)您认为芝加哥大学挑选优秀申请人的标准是什么?

从我自己本身的申请经历以及我担任校友面试官的经验来看,有领导力潜质的,有明确目标的,内心成熟的申请人是所有商学院的共同标准。而就芝加哥大学来讲,在此基础上可能更倾向于那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的申请人,因为芝加哥大学立志培养independent thinker。所以你也可以看到它出的文书题目会比较怪,比如“你觉得目前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哪里”。其实这不是在问你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想知道你是不是有独立的思辨能力。

5)最初到达芝大进行MBA初体验的感受如何?有过不适应吗?

前一两个月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忙!上学第一天就要选课、上课、写简历,学习和职业两手抓。同时还要处理一些生活琐事,包括租房子,买家具、办理各种证件什么的。不过,我适应的还算不错,毕竟本科阶段有在美国交流学习过一年,对美国的学制和生活相对来说比较了解。不过其他同期的中国同学(大概20来个人)就觉得压力比较大,手忙脚乱的。就算英语水平很好,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文化差异,是一个“硬着陆”的过程。不过一般来说两个月左右之后都能顺利适应。

6)您在书中有专门写到过在study group里学习的经历,可以简单分享下国际生如何在study group中自信地掌握主动权?

Study group是商学院的一个特色,不论你到哪里都会让你组成study group来学习。不过有些学校study group是事先安排好的,以diversity的标准在每一个组里面平均分配各种类型的学生。不过有一些学校就像芝加哥大学一样是自己来组study group的,而你和谁一起学习决定了你这门课的学习质量,所以从每门课的组队开始就是掌握主动权的起点。你要根据课程内容将自己擅长的优势积极的appeal给其他同学,获得优秀队伍的选择,当然也选择其他优秀的队友。而组成study group之后,就是看你自己表现了。要做一个有contribution的人,主动贡献自己的想法,不要做free-rid(占便宜的人)。

7)您在书中提到过很多国外的学生都很擅长演讲和自我推销,而很多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却不是很擅长,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见解吗?

其实这更多的是有没有胆量的问题,而不是水平问题。很多美国人都爱表现,其实问的问题水平并不一定很高,但人家不怕丢面子。但中国人个性上就比较保守,不是很爱出风头,也怕提出的问题不够水平被别人笑话。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可以从小范围开始练习,壮壮胆子。像study group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里练好了,就可以一步步往更大的舞台走,比如班级、学院、学校,乃至更大的公众群体面前演讲。

8)您还谈到了参加“XX challenge”是在MBA生涯中是一种磨练,为后来担任咨询顾问做了很好铺垫,中间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XX challenge这种挑战赛在各大商学院很流行。就我的经验来讲,我觉得在时间可控的情况下,其实是可以多多参与的。因为商学院的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实战体验,强调案例式教育的,所以XX challenge这种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免费尝试的机会。而且我觉得既然你要参与就不要参与你熟悉的领域,要去挑战一下之前不曾尝试过的领域,然后尽量找外国人组队参加。这样在参赛和讨论的过程当中就能够获得较为多样化的刺激,获得成长。再加上这些挑战赛都是校外的企业和公司赞助的,那么参赛之余就有机会认识一些企业高层人士,建立network。

还有一点就是通过尝试各种挑战赛,你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或擅长,从而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我建议大家在第一年的时候尽量多多参加这类挑战赛。

9)您提到在商学院求职时很关键的一点是“改无止境的简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好像是很多国内学习者所忽略的。

就我看来中国的就业指导其实是不太成熟的,至少在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很多career方面的指导,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顶多就是熟悉的朋友之间互相分享经验而已。但西方的就业指导就非常成熟而系统化,从本科到研究生,学校的求职办会提供非常全面而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对简历制作非常重视,认为简历作为一个人的个人广告,做的再精致再漂亮都不过分,因此求职办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指导简历制作的培训体系。像我自己刚开始也是没有太重视的,后来参加了很多讲座和培训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很多误区,简历制作时有很多技巧的,需要不断的打磨提炼。

简历其实不仅仅是文字功夫,还是思考的提炼。这一点和essay有点像,篇幅也就A4纸那么大,在这么点大的一个地方将自己的方方面面展示出来很考验人的思维。想要展示出来的有点肯定有很多,你需要好好衡量,认真取舍。一般来说简历再投出去之前都要经历十遍以上修改的。

10)您在书中把创业者精神比作“猛虎与蔷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其实我想说的是创业者的心态问题,就是刚柔并济、可大可小、拿得起放得下。当时我在上一门创业战略课时,一个创业者说的一句话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观点:“坐下来可以读书,站起来可以杀猪!”我觉得说的实在是太绝了!作为创业者既要能把控大局高瞻远瞩,也要关注产品细节。我觉得这也是所有人应当具备的心态。

欲读《我就这样绽放自己》作者小荷的访谈实录(下),请戳>>>

《我就这样绽放自己》●试读>>>

最新2025留学生活信息由沪江留学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