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基础教育。放眼世界,不少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西德威尔是一所私立学校,学费贵,教育质量高。前总统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曾在那里上学,原副总统戈尔的儿子现在是该校高三年级的学生。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据西德威尔中学高中部教务长戈德曼女士介绍,美国的高中包括9年级至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至高三)。学生每年需修5门课,如有的学生想多学一点,也可修6门。语文和数学是每年必修的。历史需修3年,理科和外语需修2年。语文可选修基础写作、英文文学、莎士比亚戏剧和俄国文学等;数学可修几何、代数、三角、方程、微积分初步、线性代数和更深一些的微积分等;理科有物理(共3级)、化学(共3级)和生物(2级);历史有美国史、中国史、亚洲史、欧洲史、宗教比较史和哲学流派等;外语有法语、西班牙语、汉语和拉丁语。
由于各学科的课程之间没有很紧密的衔接,学生选修的课程搭配因人而异,所以高中部没有固定的班级,在一起上课的有不同年级的学生。体育锻炼不算课,但要计成绩。大多数学生每天下午3时放学后都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或文艺活动,开发自己的能力。目前,毕业班的学生都在各自联系的单位进行一个月的实习。张敏华在国家宇航博物馆,他的一个同学在法院,都是义务工。
教材上千页,必须读原著
张敏华对美国中学课程的感觉是书本厚,内容细。一学年一本的《基础物理》1050页,《化学》1200页,《微积分》900页。每堂历史课都要预习二三十页课文。理科的课本叙述很细,学生只要认真读懂课本,就会做所有的习题,不需要去找课外辅导读物。作为语文课本的《英文文学集》有2800多页,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节选或全文。
教师只选用其中一部分内容。但是选中的内容要求学生读完整的原著。张敏华上了一年语文课就读了7本英文小说,这还不包括穿插其间学习的诗歌、散文和名人演讲等其它内容。
重视论文写作
西德威尔中学的教学方法也与我们国内有较大的不同。文科强调论文写作。语文是每月一篇论文。老师每次出10个左右的题目让学生(一个班大约15个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选题。历史课是每学期一篇论文。学生需要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再与教师进行几次个别讨论。论文的篇幅一般要求10到12页左右。课堂上较多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满堂灌”或“填鸭式”方法比较少见。美国高中生的家庭作业并不少。很多学生都要忙到晚上10点或11点才能睡觉,时常抱怨“睡不够”。轻松学习只是小学阶段的美好时光。
张敏华觉得在理科方面,国内中学的教学水平比美国明显要高,在文科方面则比美国要差,主要是国内中学的教与学比较死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束缚。至于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否比美国中学生差一些?张敏华认为很难说,因为这不单纯是一个教学方法优劣的问题。美国学生的物质条件比中国学生要好得多,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把创造性表现出来。
高校录取决定中学教育
哈佛大学2013年在华盛顿市录取了25名新生,西德威尔中学占5名,从上海复旦附中到该校学习一年的张敏华是其中之一。哈佛大学为什么选中了这个中国学生呢?今年有19000名高中毕业生报考哈佛,最后录取1600名。在报考的学生中,全国统一的学习水平考试(SAT)成绩达满分(1600分)的有300人,达1500分以上的有1000人。SAT和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虽然是录取与否的重要依据,但不像我们国内那样占有“一槌定音”的地位。SAT成绩达满分的申请者进不了哈佛的事并不鲜见。
据张敏华说,他报考美国大学的过程从去年秋天就开始了。申报一流大学的材料往往有30多页,需要反映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有的学校要求申请材料中包括一篇考生的理科论文;有的要求介绍一名对考生影响最大的人;有的让考生介绍自己的最大特点;还有的要考生为该校选择两条录取新生的标准,等等。缺乏创造性的学生很难交出令人满意的材料。张敏华在复旦附中时获得过数学、物理和生物几项全国奥林匹克比赛奖,来美国后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第七名。但哈佛大学更看重的是他曾在国内举行的涉及中学12门课程的“雷达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另外,在社会活动、文艺和体育等方面的突出成绩或事迹也是学校评估新生素质的重要依据。
从张敏华在美国中学学习的体会来看,中学教育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录取新生标准的影响。如果高校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就会专注于争取好的考试成绩;如果高校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学教育就会着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中两国的中学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