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建筑材料专业博士学位的谭智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比利时也有择园、择校的现象,但是状况与国内很不一样,家长们心中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分。
中国青年报:比利时的家长会为孩子择园、择校吗?
谭智军:比利时也存在这些现象,但我感觉很公正公开。而且,比利时没有类似国内的“学区房”,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教育资源充足,不需要靠“学区房”这种方式分配教育资源。
中国青年报:据您了解,比利时怎样分配教育资源?
谭智军:保障受教育的公平权在他们的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设计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机构都严格遵守规则。入学的机会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不论是比利时国民还是在比利时合法居留的自然人,都有这种平等的机会,教育过程中的收费也体现了公平。
我的孩子上的是根特大学的托儿所(属于公立),托儿所并非义务教育,收费较高,但收费原则是根据家庭收入来计算,收入越低,收费越低。即使进入私立的托儿所,虽然刚开始收费一视同仁,但低收入家庭在之后也可以通过减税措施得到一些补偿。
中国青年报:您是怎么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
谭智军:当地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给孩子分配学校的原则包括:家庭住址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有兄弟姐妹已经在某个学校就读就有优先权)、家长教育程度、家庭语言环境以及收入等。
把上述信息填写好后,输进计算机,回家等待计算机程序排出来的结果。然后根据结果提供的学校信息,去相应学校参观,与校方负责人谈妥就算完成择校过程。如果不满意,就等待电脑的下一轮确定程序,直到找到学校。
我曾遇到一个当地的年轻妈妈,她说也想让孩子上我儿子所在的幼儿园,但他们没有被选上。因为,幼儿园会优先考虑我这种非本地家庭,毕竟我们了解到的信息可能不如本地家长多,属于弱势的一方。
中国青年报:比利时的校际差异大吗?孩子进入不同的学校,对将来考大学有什么影响吗?
谭智军:比利时的教育构成较丰富,有私立性质的天主教会学校,市政府主办的公立学校,还有一些特殊学校(比如面向残疾学生)。不论公立、私立,接受的政府资助都一样,教学内容也基本无异。
因此,家长们心中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分。不同的家长会选择不同的学校。理论上说,这种选择对将来升入大学没有影响——大学面向所有合格毕业的高中生,而不需要经过像中国一样的高考。
中国青年报:比利时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谭智军:总体而言,和中国家长一样,比利时的家长也希望孩子成才。但我感觉他们对孩子要求较松,注重并尊重孩子的个性。良好的社会福利和高额的税收,使得教授和技术工人的收入并非“天上地下”的差别。当然,对教育要求较高的家长还是会对孩子要求严一些。
中国青年报:在比利时,幼升小或小升初需要考试吗?
谭智军:他们不是以一次考试来决定升学,而是看整个学习期间的表现,所以每一年级都很重要。升初中、高中对所有毕业生机会平等,最低的前提是合格毕业,再考虑其它因素。
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分流。不愿意走传统大学教育路线的,可以进入为职业教育而学习的路线,将来可能成为技术工人;愿意上大学的就进入类似于国内的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除此之外,还有艺术类的教育。
比利时的大学教育是宽进严出。所有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只要申请比利时的大学就可以就读,但是他们的大学淘汰率较高,所以学生们会根据自己实力来申请,即使如此,每升一个年级,还是会有一些人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