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通晓不同文化差异的全球化人才?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黄德尊认为,师资与课程设置是关键。
记者:我们留意到,近一年来中国内地的很多商学院都有很多的创新。那么,对于香港中文大学而言,这一年来有哪些新改变呢?
黄德尊:我们最近有一个新的变化,是针对中国的EMBA——里面有文化沙龙的课程,请了很多文学、国学方面的学者来和学员分享文化、音乐、国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的MBA培养,很重要的特色是不仅帮助学生读一个综合的MBA课程,提供的不仅是广度的教育,也提供某一个领域的深度教育。
记者:去年我们采访时,您谈到正在与剑桥大学谈一个有关高科技管理课程的合作项目,来帮助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这个项目如今的进展如何?
黄德尊:现在的MBA流行的是专注于某个学科方面的培养,香港中文大学同样如此。比如说我们有双学位项目,例如和法国顶尖商学院HEC Paris合作的双学位课程,也有和剑桥大学合作的高科技管理和政策的硕士双学位等。就读的方式是在香港读了一年后,再去国外读一年。我们和麻省理工大学(MIT)也有这样的合作,读完后学生即取得两个学位。
记者:除了提及的科技方面的课程,我们知道香港的高校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一直走在前面。对此,香港中文大学有哪些独特的资源?
黄德尊:我们有一个创业中心,和香港科技园有很多的合作。老师和学员组成小组,帮助新的企业融资,给企业提供咨询报告和具体建议,对学员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另外,我们在商学院所在的香港沙田郑裕彤楼的四楼设有全亚洲首创的金融实验室,共设有50多台电脑和彭博及路透社的终端机,能看到全球6个交易所及时发布的数据,同时也有很好的软件做高频和对冲的交易。我们也有几位从荷兰来,拥有丰富高频交易经验的老师,这里应该是全球金融教育里面最好的金融实验室之一。
记者:据了解,香港中文大学MBA实行导师制(学长计划),能否介绍一下?
黄德尊:香港中文大学是1963年成立的。我们从1966年就有了MBA项目,是香港的第一个MBA项目。如今,我们已经拥有大概是25000人的校友网络,我们从里面寻找杰出的校友参与学长计划,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为他们提供关于学习就业问题等方面的咨询。一般而言,学生每年平均会与导师们见面5次以上,但也有个别学生特别积极,与其导师建立密切的联系,并获得导师难能可贵的协助。例如就业问题,香港和亚太地区营商环境等问题都获得沟通和指导, 有学生通过导师的介绍取得大企业的实习机会,从而拿到进入该企业的门票。这样的例子着实屡见不鲜。 中大MBA课程的导师制已实行了超过10年。
记者:您认为全球或香港的商学院教学,近两年来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您认为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黄德尊:我校商学院需要培养的是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希望以后能多录取不同国家的学生,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打破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差异 。校方很重视一个学员加入一家全球的公司之后,能否很顺利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