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假期回国,探亲访友、背包旅行、打工赚钱、申请实习等等并不是这个悠长暑假的重头戏。他们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充实自我:回国到偏远贫困的地区支教。
留学经历催生支教愿望
黄思颖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忙于找工作,而是参加了“美丽中国”(一个招募中国和美国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支教两年的公益项目)组织的在云南大理的支教活动。
促使她做出这一选择的,除了一直以来对公益事业的热爱,还有留美期间的所见所感。黄思颖的一位美国同学曾做过5年煤矿工人,然后去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20余年,后来又回到学校完成了本科学业,而她的大女儿靠打工完成本科学业;二女儿在生了两个小孩后又回到学校完成学业。“从这家人,我能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黄思颖说,“我本科和研究生的老师得知我会回国支教,都说非常棒,这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支持。”
“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成立于2007年,主要活动是招募中国留学生回国支教,其创始人罗海岳正是在英国留学期间萌生了创立这样一个公益组织的想法:“当时刚到伦敦上大学,发现身边一些留学生花着家长的钱过着铺张浪费的生活,感觉很不应该。大一暑假时回国旅游,发现有的贫困地区的学生连写作业的本子都没有。”
曾在英国留学的黄鹃娟认为国外的社会氛围一定程度上促使她更热衷于做公益:“在国外‘回报社区’的概念非常深入,公益机构筹款方式也很成熟。这样的氛围让我也很希望为自己的祖国做点同样的事情。”黄鹃娟在结识了罗海岳后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如今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位资深志愿者。
志愿服务平台日益成熟
留学生们回国支教的美好愿望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近几年不断成熟和发展的一些志愿服务平台。
支教是黄思颖在高中时就有的想法,回国后,黄思颖得知国内有“美丽中国”这样类似的项目,便马上报名参加了。
“支教是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但早一些的时候并没有这个渠道可以去。”留学英国的周宓同学说。帮助她实现这一愿望的,正是“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这个专为留学生而建的志愿助学平台。周宓在2011年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在四川的支教帮扶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其全职工作人员。
谈到“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的创立初衷,罗海岳也表示,之前他发现周围有很多留学生都想要奉献爱心,却苦于没有平台:“大家都觉得这个事情和自己距离太远、太麻烦,所以我就想要搭建一个平台。”经过五六年的发展,“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提供了假期回国支教的机会,招募的志愿者从2008年的10多名增加到今年的1000多名,公益形式也由支教拓展到通过举办音乐会等形式募捐善款。
留学生支教有优势
在“美丽中国”今年招募的138名中国籍项目老师中,共有22名毕业于国外高校。负责招募工作的魏杰彪称,虽然对所有人采取相同的选拔标准,但的确希望招募到更多的留学生:“他们能结合国外教育的优势和我国教育实际,给山里的孩子们带来更加适合他们的优质教育。”
魏杰彪提到的观点,恰好在黄思颖身上有所体现。黄思颖高中在内地念,本科就读于澳门大学,研究生阶段则留学美国。她认为内地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成绩,而对比之下澳门和美国便不太一样:“澳门的学生很早就出来做兼职、打工,他们到大学时,就比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美国,我觉得他们看重经历的多元性与观点的多样性,看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经历感知的社会。”所以在黄思颖看来,国内教育因材施教有所欠缺:“比如山区的学生有很多优势,对植物的了解、劳动能力等,就可以引导。”
罗海岳也认为留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具有一定优势:“首先,留学生一般假期比较长,所以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去做志愿服务。此外,国外大学的学习,尤其是社会科学,对实地调研的重视程度很高,我们的很多志愿者也能利用支教的时间做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