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讲全球化史的课程时,班上有两位中国男生,一位是刚来美国,另一位则是在美国读了寄宿高中。我虽然一向信奉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但潜意识中对他们还是有些“同文同种”的特殊关照。我给自己找出来的理由是:教授不仅仅要坚持单一的学术标准,还要关心、帮助学生成长。这些十几、二十几岁的孩子到了异国他乡,语言、文化障碍甚大,作为老师,多关心他们是应该的。
令我诧异的是:刚来美国的那位上我的课虽然有些困难,但最终还是能适应;在美国读了四年寄宿学校并且高一年级的那位则完全“找不到北”,最后我只能给他个D,勉强及格,这多少已经有点“法外开恩”了。他有时糊涂到连书里讲什么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分析其主要观点了。想想也真是替他担心,大学已经上了一半,还这样云里雾里地彷徨,毕业后可怎么办?
这两个学生的表现差异如此之大,当然可能主要是源于个人素质。但这并非偶然案例,许多寄宿学校出来的中国孩子都是这样。如今中国的留美潮越来越大,留学年龄越来越低。家长们想当然地认为把孩子早早送出来读寄宿高中,不仅能上更好的大学,而且能更好地适应美式教育,日后肯定能有个比较好的事业起点。事实上,这种一相情愿的教育战略,正在毁掉这些孩子的前途。
2013年1月,《华尔街日报》曾刊登过一篇关于中国小留学生的报道,标题就颇具讽刺意味——私立学校的外国援助。言下之意,这种留学主要不是受教育,而是给风雨飘摇的美国私立学校提供财政援助。
2005年,美国私立高中注册的学生达到顶峰,总共有610万人,但到了2009年,就已经跌至550万人。这里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美国的家庭学校越来越盛行,分走了私立学校的生源。另外,公助民办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s)也日益普及,这又分走了另一部分生源。当然,经济危机恐怕也是个原因。你不能指望一个失业或受到失业直接威胁的家庭还一年花几万美元让孩子读私立学校。2009年的550万名注册学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新统计数字,在此之后,经济危机一直持续着,估计私立学校学生流失的势头还在继续。
要知道,美国大部分私立学校都把学费作为主要的经费来源。私立高中的规模又通常非常小,往往就两三百个学生,甚至还有百人以下的。注册人数4年猛降60万,意味着许多学校的破产。这类新闻在最近几年不绝于耳。许多学校能幸存下来,主要是靠外国学生的学费,更具体地说,是靠中国学生的学费。
对于这一点,《华尔街日报》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位于俄勒冈的圣玛丽中学,初中、高中加起来不过450人,但中国学生(基本都集中在高中)就已经有70人。美国当地的走读生,一年学费不过1.26万美元,中国的寄宿生则是4.96万美元。刨去食宿、医保等1.25万美元的平均费用,中国学生比美国当地学生也要多支付将近2.5万美元。对于几乎濒临破产的学校来说,这是一笔救命钱。于是这所学校积极到中国参加教育展,大肆招生。随着中国学生的来临,学校财政马上走出了困顿。
离这所学校100多公里外的地方,还有一所更小的寄宿学校。由于财政困难,这所学校本来决定关门大吉,但看到滚滚而来的外国学生,就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要继续办下去。如今,这所有着121位学生的学校,只有22位美国学生,剩下的是以中国学生为主力的外国学生。美国学生一年的学费和食宿费为1.5万美元,外国学生则为2.5万美元,但比起圣玛丽来,几乎便宜一半。我前面提到的那位适应不了的学生,其所就读的寄宿高中与这些学校大同小异:设在穷乡僻壤,她刚进去时,中国学生占20%;等到毕业时,中国学生已经超过80%。
如今,即使在相当好、相当昂贵的美国寄宿学校,中国学生比例超过20%也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而且看趋势还会大幅度上涨。如果再加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就大有反客为主的架势,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以圣玛丽为例,美国的家长抱怨,上美国史的AP高级课程,班上只有3个美国孩子,剩下12个都是外国人。大多数学生英语不是母语,教学质量还怎么保障?要知道,AP高级课程其实是高中开设的大学入门级课程,学生修完后考试达到一定标准,在大部分大学都会免修相应的基础课并获得学分。由于美国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比较熟悉,美国史的AP课程起点甚高,外国学生往往最为头疼。当外国学生是美国学生的3倍时,这种课程的质量肯定要打折扣。
我们曾经碰到一位在很不错的寄宿学校读书的中国学生。为上这个学,家长可谓一掷千金。学校按说也挺负责,不容许任何学生和来自同一国家的人当同屋,要求大家到饭厅共同进餐、交流。但是,中国学生还是马上就扎堆在一起。他们经常不去餐厅吃饭,宁愿把父母预付的饭钱浪费,也要打电话到中餐馆叫外卖。她说美国学生都有种族歧视,大家老死不相往来;日本学生太呆,老师让跑1000米,他们明明跑不动也要坚持完成,不像中国人那么通情达理;墨西哥学生则太闹,每天晚上都唱歌……还是中国学生让人感觉舒服,所以最后还是中国人自己相处。我还有一位从挺好的寄宿学校出来的学生,说那些中国学生不仅自己扎堆,而且马上复制了一个小小的中国社会。大家攀比消费,你不入流,就会受到排斥……
这真可谓是“中国式的留学”。这样的经验,会让十几岁的孩子们在教育上先声夺人吗?恰恰相反,如此的寄宿教育往往可能毁掉孩子一生。
慎读美国的寄宿学校
美国顶尖的寄宿学校,大多是在19世纪仿照英国伊顿公学等范本建造的,是给所谓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清教徒的上流社会培养接班人的地方,也称“大学准备学校”。常青藤虽然主要到这些学校招生,但当时是公子哥们的大本营,学术质量并不太高。20世纪初,为了提高学术水准,常青藤从公立学校招收了许多平民子弟。这一趋势到二战后有增无减。
为了对抗来自优异公立学校的竞争,这些贵族寄宿学校利用自己的财政和文化资源大力提高学术水准,并给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提供优厚奖学金,保证英才教育的质量。如今,格罗顿中学(Groton School)、菲利普斯艾克赛特学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圣保罗中学(St.Paul’s School)等,都是世界一流的高中。我见过在这类学校就读的中国学生,往往属于小天才型。有孩子在这种学校读书的父母也说,孩子进了这种学校,只要有天分,那真可谓海阔天空。学校可以专门为一个学生开门课,一对一地帮助学生发展。所以,如果孩子有机会到这种学校读书,当然不能轻易错过。
但是,这类学校一共就二三十所,而且每所往往就二三百人,是个很小的圈子。最近几年,来自中国的申请者排山倒海,能人甚多;家里也都是照着标价交学费,毫不眨眼。不过,这些学校财大气粗,有着雄厚的校友基金,培养一个学生的成本远远超过学费,所以在录取时并不见钱眼开,而是严格控制各种文化、种族、国家背景的学生比例,保持多元环境。由于来自中国的申请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甚至超过美国本土的申请者,对录取学生背景的控制,往往使中国学生进这类学校比进哈佛还难。
虽然这些一流寄宿学校和99%的中国小留学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系,但其声誉经常给人们带来一种幻觉:似乎美国的寄宿学校都很优秀,至少比公立学校好不少。实际情况则大为不然。除了二三十所顶尖私立学校和少量“二流”的私立学校质量相当过硬外,很多私立学校往往还不如公立学校。
位于好学区的公立学校有纳税人的财政支持,并镶嵌于当地社会悠久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之中,能够长期保持优异;普通的私立寄宿学校则靠学生的学费维持,动辄发生财政危机,风雨飘摇之际,教学质量上只能偷工减料。有些美国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寄宿学校,是出于宗教原因(这类学校有不少是教会学校);有的则是孩子在公立学校有成长问题,需要特殊照顾;甚至还有些孩子因为受不了公立学校的州级统一考试而跑到私立学校“避难”。这样的孩子,素质可想而知。最糟糕的寄宿学校则如学店,想方设法先把学生的学费搞到手再说。许多盲目让孩子早出国的中国家长,往往糊里糊涂地把孩子送到了这些学校。
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来美国读寄宿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在2008年为4503人,2012—2013年则增加到23795人,四五年间就增长了5倍多。这种增长主要集中在低端的寄宿学校。与此同时,来自中国、韩国、印度、日本、越南等国的亚洲学生,则从27335人增加到42845人。把这两组数据对照分析就可以看出,亚洲学生人数增长,主要表现在中国学生的增长上。如果除去中国学生的增长数字,亚洲学生的总数还下降了。这里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亚洲第二大留学生集团——韩国学生人数持续下降。
一位专门提供寄宿学校申请咨询的美国友人颇有感触:十多年前,美国的寄宿学校充满了韩国学生,但现在韩国学生退潮,中国学生取而代之。这主要是因为许多韩国家长慢慢发现,让孩子小小年纪离家苦读,花费几十万美元,资质优异的孩子即使进入顶尖寄宿学校,最后也不过上个密西根大学。密西根当然还是相当优秀的学校,但进这样的学校,在韩国申请似乎也能做到,凭什么事先要“烧”那么多钱?可见,作为留美热的过来人,韩国人渐渐已经成熟了。
被留美热烧昏了头的中国家长则往往没有意识到,孩子即使进了比较好的寄宿学校,也可能碰到意想不到的陷阱,以致在申请优秀的大学时会吃亏。他们四年寄宿学校读下来,英语有时尚未达到美国同学的水平。但是,大学录取办公室如果看到他们来自美国某著名寄宿学校,就会用那种学校的高标准要求他们。要知道,那种学校优秀学生的英文水平在美国几乎是拔尖的。还有,在美国上寄宿学校的往往被视为少数特权阶层,许多精英大学录取办公室对寄宿学校出身的学生会另眼相看:你小小年纪已经得到了这么多机会,我们这里的机会凭什么还要给你?为什么不把这让给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机会的穷孩子?录取办公室这样的考量,媒体中早就多有报道。他们对寄宿学校的毕业生提高标准是很正常的。在这样的竞争中,即便是读精英寄宿学校的中国学生也很难占据优势。但如果你在中国申请美国的大学,那你有缺陷的英语在大学录取办公室眼里也可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他们或许觉得你有和一般美国学生非常不同的经历、能够贡献于校园的多元文化环境。
慎选寄宿学校的最重要理由,恐怕还是关乎孩子心理、感情的成长。青春期是孩子身体、心理、智能发育的关键期,和父母的关系非常重要。二战后,发展心理学的一个主导学说就是“依恋理论”,认为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纽带,对其心理和智能发育具有关键性意义。过早让孩子离家读寄宿学校,可能给亲子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是好事。所以,美国的许多家庭即使有条件,也不让孩子上寄宿学校。大部分寄宿学校为满足这些家长的需求,普遍增招附近的走读生。
我们不妨凭借常识想想:一个14岁的孩子,不管多优秀,毕竟还是孩子,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面临语言、文化上的种种挑战,有时难以融入环境,甚至在同学中受到排斥,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他们内心会非常孤独,最终要么去自己熟悉的中国同学圈那里寻求避风港,要么关在屋里玩游戏,学坏的机会非常多。以我在美国有限的见闻,除了那些有幸读顶尖寄宿学校的学生外,在普通寄宿学校就读的中国孩子里,还真没有碰到过什么成功的案例。就算是那些特别优异的孩子,自己肯奋斗,最后作为班里顶尖的学生进了一流大学,但他们没有父母的关照,用起功来往往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受到委屈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大哭一场,在巨大的压力下,心理濒临崩溃边缘。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这样冒险?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虽然有种种残缺,但我依然相信,如果家长有基本的教育常识,对孩子也比较尽责,那么让孩子留在国内读完高中,通常会比留美读寄宿学校要成功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