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同学
申请背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
基本成绩:GRE:1320+3.5,TOEFL:101,GPA:3.64
录取学校: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Master in Environmental Studies,Duke University: Master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8000),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Master of Public Policy,Georgetown University: Master of Public Polic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aster of Public Policy($18000),Columbia University: MA in Climate and Society ($5000)
获得录取时间:2011年4月
美国名校的录取总会是那样神秘莫测,在不经意间引发心弦跌宕起伏的变化。一份热情、一种执著、任何一个闪光点都有可能成为申请人迈入成功殿堂的钥匙。
初次见到W同学,刚刚从丹麦交换回来的他,带着些许疲惫。
在头脑风暴中,W同学向我们透露出她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本科教育的不满。这让我多少有点诧异,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人民大学的环境学院已经是国内顶尖的了,但是W同学却以她在哥本哈根大学交流的经历告诉我,人民大学环境专业的本科教育实在是太水了。与国内其他大学的本科教育差别不大,人大这个专业的教育模式仍然是授课+考试的体系,在课堂上很多老师只是循例讲解一些PPT,下面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考试之前老师会指定一些重点,学生备考主要依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这着实也让我有些意外。
W同学在哥本哈根大学,半年时间选修了两门课,然而这两门课的课业量非常大。开课之初老师会给出这半学年的课程计划,并在每次课开始之前都会指定一些需要阅读的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的内容。几次课之后会有小组组队进行讨论,讨论中的表现会被记录并且体现在学期成绩中。这样,在整整一个学期中,学生都处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之下,每一次作业和课堂表现都与最终成绩挂钩,如果没有极大的阅读量和一定的思维深度,要想在讨论中有好的表现是不可能的。虽然很多国内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模式感到恐惧,但是对于喜欢挑战,并且热爱环保事业的W同学而言,这样充实而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机会,正是她梦寐以求的。这些兴趣和决心往往是取得录取委员会老师青睐的有利因素。
W同学首先打动我的,是她对于环保事业的热情。而这份热情,也极有可能是后期申请过程中打动招生委员会的关键。W同学大一的时候曾经在山西大同、临汾等几个城市进行过关于煤矿工人的实地调研,煤矿工人恶劣的工作和生存环境,以及《劳动法》对此情形的无能无力,给W同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也让W同学感到环保事业的急切性。在漯河水污染项目的调研中,W同学经过调研发现,虽然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但是所有的环保措施都是地方政府一厢情愿的做法,而环保措施的直接受益者,也就是当地群众,却在制定环保措施的过程中基本被无视,使得环保措施只是“看起来很美好”的空中楼阁,实际的作用相当有限。正是怀抱改善这种情况的想法,W同学希望通过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中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同时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能够将来对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环保事业,能够有所贡献。与更多有志于环保事业的人一起,能够让中国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将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
了解了W同学对于进一步深造的渴望,几个学校的名字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耶鲁大学的Yale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杜克大学的Nicholas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Earth Sciences,宾夕法尼亚大学College of Liberal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中的Master of Environment Studies,都是非常适合W同学的项目。正如W同学在头脑风暴中所说,她的研究不是那么丰富,深入,她的经历也不是那么跌宕起伏,她的故事讲起来或许不像别人那样娓娓动听,但是她对于环保事业的热情,最终打动了名校的招生委员会。但愿她经过在美国的学习和实践,能够让中国的环保事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再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