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同学
申请背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经济双学位
基本成绩:GPA:3.5,GRE:1200+(AWA 3.0):TOFEL:90+
录取学校:Columbia, 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获得录取时间:2010年2月
Columbia MFE专业享誉全球,有着良好的校友网络和就业机会,也造就了成千上万的金融大鳄和行业楚翘。无数有着华尔街金融梦想的莘莘学子,都怀揣憧憬,心向往之。L正是这些众多追星逐梦者中的一个。
从一开始和L接触到确定专业,再到整个申请和拿到录取的过程,可谓跌宕起伏。L在签约之前一共来过三次。第一次是在7月份,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阳光和自信,但是脸上带着些许的犹豫和迟疑。当时他还没有决定是申请计算机还是金融工程。L的GPA和GT成绩并不出众,如果申请CS硕士的话,即便目标是top30甚至top10的名校,成功也是毫无悬念的。但是,如果申请竞争异常激烈的金融工程,他的成绩便成为了一个短板。因此我建议他以计算机为主,辅助申请一些金融工程的学校。L对我的建议犹豫不定。第二次见面是L和母亲一起过来的,在交谈中我发现L越来越倾向于金融工程了。
之后便是将近两个月的纠结,一方面是选择申请的专业,另一方面是选择可信赖的公司。第三次见面是L和父亲一起来的。L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工程师,后来自己创业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谈话中,L的父亲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个人如果希望有所成就,要么是在一个已经成熟的领域做出很多惊人的成就,要么就是在一个新兴的领域做一个先驱者。”显然,L选择金融工程的决定亦是受他父亲影响。这次谈话L基本确定了要申请金融工程专业。
真正开始申请工作已经九月中旬了,时间非常紧迫。在金融工程的申请者中,L的背景算不上强,尤其是GT成绩比较低。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优势:科研背景,L从大二下就在北大信科的金融数据挖掘实验室做科研,做一些数据处理加速算法的研究,而且以第二和第三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两篇IEEE论文。此外,L有两项发明专利。这些足以体现他扎实的计算机编程功底和较强的数理背景,而这正是金融工程专业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的申请文书也是围绕这两方面的优势来写的。
在L的文书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职业目标。因为L之前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在中信银行和中信建投的实习经历也比较平凡,加上他对金融工程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和内容都不太了解,所以职业目标一时难以确定。而职业目标又是国外研究生项目尤其是商学院极为看重的: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动力和方向,更决定着毕业后是否能顺利找到工作。“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要到哪里,那你永远也无法到达”。不切实际的职业目标只会让学校感觉你其实不了解这个专业。为了启发L去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我介绍了一些国外的书籍给他,比如Emanuel Derman的My life as a quant和Paul Wilmott关于金融工程师求职的书籍等等。
最后,团队和L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作为理想的职业方向。一方面,对于一个非PhD的毕业生,风险评估和模型检验之类的工作比较容易找到,很多成功的trader和quant都是从这个岗位开始做起;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显示了衍生品领域风险监控的不利,各大投行和金融机构都在风险管理方面加大了投入,新的职位需求也比较旺盛。最后,国内在风险控制领域非常不成熟,回国之后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样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自然会得到录取委员会的认可。之后,我们针对每个不同的学校反复修改个人陈述。最终在12月之前基本完成了申请任务,赶上了第一批12.1的deadline。
等待offer的过程总是痛苦而漫长。眼看着身边的同学拿到U-Mich的录取,L还是两手空空,他不免有些不安。于是,他问我是不是要补申一些学校,我告诉他,你放心,3月之前肯定会有录取的。这期间,L申请参加了一个北大和NYU、Columbia 合办的为期两周的交流项目,主要是到这两个学校去听金融方面的课程和业界精英的讲座。
2月17日,大年初四,我接到了L父亲的电话:“L今天早上拿到Columbia的录取了!他8点的飞机已经起飞,临走前特别让我给你打个电话表示感谢!咱们的申请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哥伦比亚的金融工程一直是我们L最想去的项目,其他的学校我们都不等了……”,听到这里,我有种说不出的激动,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了!
我们帮助优秀的人实现他们的梦想,给他们一个新的展翅的平台,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