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游学几近中断 游学贵族化失去本真意义

所属专题:国际游学  来源:    要点:游学夏令营  
编辑点评: 暑期将至,面对风风火火的海外游学项目,不少人呼吁:假期的意义就是让学生过一种不同于学校的生活,回归本质的生活。

游学传统在当代几近中断

“游学的中国传统在当代几乎被中断了,这是一个非常可惜的现象,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谈到“游学与青少年成长”的话题时,无奈地用了“中断”这个词。“中国的青少年现在非常缺乏体验,中小学生的天地非常狭窄,课业负担很重,体验的机会贫乏。我甚至认为,现在青少年的体验活动可能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游学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孙云晓在6月的教育沙龙上,讲一讲青少年游学与成长之间的关系,孙云晓欣然接受了,因为作为一位父亲,他有着最直接的体验。

孙云晓的女儿毕业于北京月坛中学,这是一所以日语学习为特色的学校,跟日本有长期的交流,休学旅行、民宿活动,坚持了20多年。孙云晓的女儿在上初中和高中期间,家里接待过4批日本学生和老师,而她自己也两次到日本去民宿。

一次,女儿在一个日本家庭住了将近一个月,周围一个中国人也没有,这户日本家庭有3个孩子——姐姐和两个弟弟,都是中学生。因为孩子,孙云晓家和这个日本家庭一直像亲戚一样来往。“中学时就到日本游学,使孩子非常受益。因为她与日本人生活在一起,能够真正了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日本人的情感。”孙云晓认为,这种体验让女儿受益良多。由于中学时期打下了比较好的日语功底,尽管女儿大学学的并不是日语,但是工作后仍然被单位看中外派到日本,现在已经在日本工作近3年。

据孙云晓介绍,他的家庭寒假、暑假基本上都外出旅行,有时是几个好朋友带着孩子一块儿走,让孩子结伴儿而行。这种几个家庭结伴儿的游学方式,让孙云晓感觉女儿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小小少年就体会到世界如此之大,文化如此丰厚,原来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非常近,这种丰富立体的体验让孩子获益多多。

孙云晓的女儿没上过重点小学、中学,但是因为她有丰富的生活、旅行体验,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很强的把握能力。高考她自己做主报考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上大学后,女儿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写到,最感谢父母在她18岁之前,带她走过了全国13个省(区、市)。

游学不能陷入贵族化、成人化误区

孙云晓到过欧美很多地方,在几乎所有的名牌大学里,都能碰到大批中国青少年。但是当他在法国巴黎的“老佛爷”看到里面挤满了中国孩子,买各种各样的名牌时,萌生出一丝忧虑:有些旅行不适合未成年孩子,游学体验一定要和一般的旅行有所不同。

“未成年人不适合那种住高级宾馆、到处购物、购买奢侈品的旅游,他们有更多成长的需要,更多开阔眼界的需要,所以要给他们更多的保护。”孙云晓还认为,青少年外出旅行,不应该走成年化的路线,组织者或者家长应该为他们设计特定的路线,包含更多文化的、历史的、人文的内容。

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孙云晓在欧美国家旅行的时候,只要看到名人故居,就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要去好好看一看。“比如到了丹麦,能不去看看安徒生吗?当你走在他写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过的那条街上,你能够没有触动吗?你到了法兰克福,能不去海德堡看一看歌德的故居吗?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你能不去寻访一下诺贝尔吗?”孙云晓认为,有很多文化名人,其实是青少年精神上的导师,精神上的火炬,有机会就要去看看。

但现实却恰恰相反,不光是青少年的旅行缺少这些内容,成人的游学也没有这方面的安排。一次,他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在这座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组织者居然没有安排参观名人故居,导游也不太清楚,让孙云晓觉得非常荒唐。

“我们在推动游学的活动当中,一定要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成长需要,甚至可以搞一些世界文化名人之旅,寻访历史人物,让阅读和游历、寻访结合起来。”

对于目前大量青少年到国外游学,甚至有些孩子第一次出远门就去英国、去美国,孙云晓在肯定家长让孩子从小就有国际视野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少年游学,一定要先国内,后国外。要重视国内游,应该在先对本国文化传统有充分了解、感受的基础上,再出国,这样结合起来看,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同时,孙云晓也提醒家长注意,有的父母觉得把孩子带到国外去看看国外的学校如何,孩子回来就会好好学习,结果有的孩子去国外看了以后,反而学习兴趣降低了。因为国外很多学校学生上半天课,其余半天,学生都是在运动或者发展兴趣爱好,中国学生去了之后因为只看到表面现象,很多人很震撼,回来反而不想上学了。家长花钱买回孩子厌学。

>>点击查看国际游学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游学夏令营信息由沪江留学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