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考”和美国的“申请”,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经过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莘莘学子们都将面临一次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开启他们的大学之路。在大学这四年的光阴里,学校将给予他们机会来了解社会,让他们认识自己,探索自己的未来,帮助他们成长,为他们打造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怎样选择未来的大学之路对于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已经成为了目前众多学生和家长,甚至全社会格外关心的话题,这也是报章杂志、网络论坛等媒介追捧的热点,在这些媒介上,有关“中美本科教育大对比、大刨析、大探讨”等文章比比皆是。因此,也许这些有关中美教育差异和优劣势等问题的信息您已经了解了很多,也有了初步的概念,所以今天我不想更多地去谈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有关对未来的展望),而是想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当前应如何看待开启这两条不同道路的方式与特点进行分析。是参加中国的高考?还是进行美国的申请?“考”与“申”对于学生来说将是何种不同的道路?字眼上的不同便决定了它们的方式、过程和结果都将是不同的,从字眼上看,顾名思义,“考”是偏向于被动,指测验,它具有明确的标准,单一化程度高;而“申”则是一种主动行为,具有浓烈的竞争色彩,考虑因素会具有弹性。Anyway, 不管如何对它们进行诠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考”与“申”的斗法正在中国的土地上愈演愈烈。
倒退十几年,对于中国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未来之路,似乎总是在大学、大专、高职、就业等选项之间徘徊,而留学海外这一选项还没有被当时的社会所普遍关注,或者是接受。因此,高考或者某些高等学府的自主招生考试便成为了大多数高中生们的唯一通往大学之路。正是由于这种现状,他们为了在这座拥挤的独木桥上占有一席之地,稳稳当当的向对面的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迈进,为自己未来的成功迈出第一步,必须没日没夜、反反复复地围绕在考试与复习周围,不厌其烦地思考着问题,辗转于卧室、课堂和各种补习班之间,每天的睡觉时间少的可怜,休息的时间也几乎被全部占用,更不用谈什么娱乐、爱好、信仰、学术追求等等等等,最后冲刺嘛!以前曾经获得的优异成绩,傲人的奖项也不会起到多少作用,一切都会取决与高考的成绩、报志愿的技巧、专业选择的技巧、以及学校的分数线设定,成败就此一举嘛!
上面所列举的这些现象都是人们普遍对高考的认识,也是我们本文中所要阐述的有关通向中国大学之路的“考”的特点和过程。也许有些人看了会感觉一针见血,深有感触;也许也会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客观现实,非人力所能及。但是如果下面这些故事发生在您或您家人的身上,那麽我认为您的想法可能会有更大的改变。小W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高考分数更是突出,是当地的高考状元,并获得了北大的录取,从这段经历我们能够感受到小W是一个从高考中绝对受益的学生,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换来了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回报。但是小W最后依旧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大三的时候选择了美国转学,或许你要为他这样做值得吗?但是小W的理由却令我感慨万千,原来是由于专业包括的技巧问题,小W没有被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所录取,而是被调剂到了北大的经济专业,这种专业被调剂的现象可谓“害人不浅”,四年里自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不喜欢的专业,而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很可能被它所牵绊,因此在听了小W的诉说之后,他的决定不仅没有让我感到惊诧,反而还很钦佩他的勇气。除此之外,由于2-3分与北大、清华擦肩而过,最后以一个高分而被一个低档次的大学录取,然后又不得不选择美国转学的学生更是不在少数。
小W的遭遇让我们对中国的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体制多多少少都会产生质疑,它固然能够为学生带去牢固而扎实的基础教育,但同时也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抑制了个人兴趣的发展,以一种人为的方式通过一双无形的手去规划学生们的未来道路。于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种全新的能够步入大学殿堂的道路逐渐铺向了中国,也有很多中国的学子开始走向这条道路,这便是我们下面要谈的美国的“申”请。首先,我想要说的是目前在中国,我认为只有极少数家庭从小是将孩子朝着符合美国大学入学要求的标准去打造和培养的,大多数选择美国本科的学生和家长仍然属于“半路出家”。因此,可能他们很多人还不是很能够了解,美国的“申”与中国的“考”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加注重的是一个较长阶段的成长和学习过程,而非某一段短暂时间内的突击;前者也可以不确定某一专业,同时也可以考虑多个学校的选择,这也就避免了专业被调剂,以及报志愿所可能带来的弊端和对学生的误导。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审核中对学生9-12年级的成绩及学术记录、个人兴趣爱好、才艺及特长、丰富的多元化经历与课外活动、赋有见解的思维、敢于挑战的精神和各类奖项等方面更加关注,而非审核学生最后的高考成绩、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等因素。由此可见,“申”是一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与合理规划,它所展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人形象;而“考”是无法令人透过那张薄薄的纸卷去了解它背后的那个正在渴望获得录取的考生的。因此,“申”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含金量,也更有看点,在“申”的过程中“悬念”摆出,弹性很大,个人的参与和影响也更占主导地位。不像“考”,它更有些模式化的意味,缺乏弹性,个人的影响力不及那最后一次的测试与分数线的制定。
通过对“申”的解释以及与“考”的对比,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一种通向大学之路更具有先进性,哪一种更加符合思维愈加丰富与跳跃的90后学子们,而哪一条路又更加单纯、传统、稳妥,哪一条路又更加适合那些寻求安逸的学生。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对某条道路进行批驳,也不是去追捧某条道路,而仅仅是阐述一些事实情况,任何一条通向大学的道路都不是绝对地适用于所有的人,一切都是因人而异。因此,一个清晰的分析和对比就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能够给人以判断的依据,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通往大学校园之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的获得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从而开创出一个崭新的未来。
>>点击查看留学美国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
留学生活:受不了美国饮食的你该怎么办
初次体验美国高中留学生活的小留学生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语言沟通不畅、文化差异、对家乡和亲朋的思念,但最切身实际的问题还是饮食问题。
- 美国留学生活的攻略,教你如何迅速融入美国生活!
- 美国留学生活面面观
- 如何为适应留美生活做准备
- 留学须知:美国留学生活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