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ina Izquierdo是位于洛杉矶加州大学的人类学家,2004年时,她与马斯塔纳瓦,一个印第安土着部落的人们一起生活了几个月,这个部落大约有12000人口,住在秘鲁亚马逊雨林地带。马斯塔纳瓦部落的习俗是猎捕猴子与鹦鹉,种植丝兰与橡胶,自己建造房子,用一种特殊的名为kapashi的棕榈树叶子来铺设屋顶。Izquierdo决定与当地一户人家一起,前往乌鲁班巴河流域采集树叶。
Yanira来自另一户家庭,她也想一同参加此次旅行。 Izquierdo她们一行5人在河流边上上呆了5天。虽然Yanira并没有分配到明确的任务,不过她还是很快找到了她的用武之地。每隔两天她把睡垫上的沙子扫掉,并一起帮忙把kapashi 树叶整理好堆成一堆,这样运回村里时就比较方便了。晚上,她会从河里钓上一些甲壳类动物,然后把它们洗干净煮熟,给大家准备好吃的。Izquierdo后来回忆道,Yanira做事情很冷静沉着,她不会主动索取什么。Izquierdo对她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时候,Yanira才6岁。
Izquierdo与马斯塔纳瓦土着部落一起在田间干活,同时也为一个人类学研究做准备,在旅行回去后她就开始做了。她的一个同事 Elinor Ochs,为了研究21世纪的洛杉矶城市生活,选择了32户中产阶级家庭。Ochs拍摄下这些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比如他们吃饭的时候,打闹的时候,化妆的时候,准备食物的时候。
Izquierdo 与Ochs一起致力于很多人种理论方面的课题,包括抚养小孩。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他们是怎样养育与培养小孩的,让他们做一些大人做的家务吗?大多数洛杉矶人并没有那么做。被选中做研究的那些家庭,他们的小孩没有养成自觉做家务的习惯。相反,需要父母多次要求他们,他们才做一些最简单的活;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意做。很典型的情况就是,父亲与他8岁的儿子说了5次,让他自己去洗澡。说了5次后,孩子还是没有去,父亲就拉上小孩,把他拖进卫生间。几分钟后,小孩子自己还是不洗澡,他晃悠着来到另一个房间,开始玩电子游戏。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一个8岁大的女孩在饭桌边上坐下,发现自己面前没有餐具,就喊道:“我怎么吃饭啊?”虽然小女孩很清楚,餐具放在哪里,她的父亲还是起身为她去拿。
录像的第三段里,出现的是一个名叫Ben的男孩,他与父母一起正要出门。可是他一直都穿不好鞋子,因为鞋带还很紧地系在鞋子上,他穿不进去。他把一个鞋子递给爸爸,说,“替我把鞋带解开!”他的爸爸提醒他,说话要有礼貌。
Ben回答说,“你能解开鞋带吗?”就这样一问一答了几次,他的爸爸还是帮Ben解开了鞋带。Ben把鞋子穿上后,让他爸爸再帮他系上。他的爸爸最后发火了,他说:“你自己系,我们先走了。”Ben对此无所谓。他说:“我只是问问而已。”
几年前,Izquierdo 与Ochs在Ethos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Ethos 杂志是关于人类心理学的社会现象,在文章中,她们叙述了Yanira去河边采集树叶的行动,及Ben与他父亲之间的对话。她们在文中写道:“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是很重要的。为什么马斯塔纳瓦的孩子比洛杉矶的孩子们“更善于做家务?”“为什么洛杉矶的父母们帮孩子们做那么多事,而马斯塔纳瓦的父母们却不是这样?”人们禁不住要问类似的问题,不管他们是扪心自问,还是悲哀,失望地问这些问题,无论是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还是在迈阿密,日复一日,人们都在想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当代的美国小孩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受溺爱的孩子了。大人们给了他们太多的东西-----衣服,玩具,照相机,电脑,电视机,手机,电子游戏机,苹果iPods.(Burberry的婴儿装及童装,还有其他一些大牌的童装,他们的销售量据说每年增长10%。)他们占据了前所未有的主导地位。Jean Twenge 与 W. Keith Campbell都是心理学教授,他们写道:“现在的父母需要征得孩子们的同意,而以往则是孩子们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这完全是颠倒了。”很多中产阶级的家庭,每个家庭中都会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大人随时待命帮孩子们做事情。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家长担心这种现象会导致不好的结果:根据一个《时代》杂志与CNN做的民意调查,有三分之二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已经被惯坏了。
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自己养的小孩可能不会,或者不愿意自己系鞋带,育儿书籍开始走俏。那些书名或是让我们觉得很悲哀(如《溺爱的代价》),或是让我们觉得有咄咄逼人的危机感(“《自恋的通病》《厉害妈咪准则》《懦弱的一代》),这些书更强调的是如何去做,而不是不该去做些什么:当孩子还在蹒跚学步时,如何才能放手让他自己跌倒自己爬起;当孩子已是10多岁的少年时,如何在他看上去很烦的时候,不去干扰他;当你花了20多万元,让孩子念完大学,如何在他回家时,不要把你的啤酒都喝完。
Sally Koslow是McCall’s 杂志的前主编,不久前,她发现自己就碰到了前面提到过的第三种情况。她的儿子Jed上了4年大学,然后在西岸呆了两年后搬回曼哈顿,与父母同住了,还是住他自己以前的房间,房间里堆满了34箱黑胶唱片。Jed现在没有工作,他每天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家,然后又睡到下午才起床,接下来就开始打打拳击什么的。Koslow开始慢慢明白,Jed及他的同龄人,为什么总是处于“啃老的状态中。”她认为主要原因是经济不景气。其次的一个原因就是作为父母,她的一些行为所造成的。
Koslow在她的新书《慵慵懒懒地长大:来自于非空巢家庭的观察》中写道,“我们的小孩完全不像我们这代人那样,自认为了不起,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善于投资理财。由于父辈的辛勤工作,他们可以坐享其成。就如大草原一样,因为我们辛勤浇水,美化环境,与园丁一起细心维护。”她建议要把那片草地改成森林:“我们能体现自己父母职责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学会怎样不当一个母亲,或是父亲。”她所提议的一点建议就是,当你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要搬出去住时,什么都不要帮他们做。Jed要搬到位于 Carroll花园的公寓去住时,Koslow的丈夫帮忙搬他的东西,结果脚腱受伤,去医院动手术了。
Madeline Levine是一位心理学家,她住在旧金山的郊区,擅长治疗年轻人的心理问题。在《教育好你的孩子:通往成功的育儿方法》一书中,她认为我们为孩子们做了太多的事情,因为我们太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她写道:“如今的父母觉得(其实是错误的)自己的每个行为对孩子们将来是否成功都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她又认为,那样的想法令我们很努力地工作,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孩子们又选择来到父母身边。
她说:“如今的很多父母,他们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就是每个人都要争取出类拔萃。而要做到这点,必须要努力学习与工作,因而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可以照顾孩子。所以就造成了这样的现象,父母无瑕顾及孩子们的教育,所以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变的不自信,缺乏竞争性。“
Pamela Druckerman以前曾在《华尔街日报》当记者,后来她失去工作,搬到巴黎去住。她嫁给了一个英国籍移民,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孩。Druckerman对养小孩并没有什么经验,也不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她的女儿小名叫豆豆。她后来写了本书,名为《把小孩养大》,在书中,她说在巴黎,带豆豆去过的餐厅与公园里,豆豆是最调皮的。法国的小孩们在吃饭时安安静静地坐着吃饭,三道主菜上完,他们还可以坐在那里吃,然而当餐前酒刚上的时候,豆豆就开始乱扔食物了。
Druckerman与很多法国妈妈聊过,她们大多数人都身材苗条,气色很好。后来她知道,法国人觉得不要处处管着孩子,这样其实对孩子们有好处。她在书中写道:“法国的父母们不会让孩子们觉得有挫折感,这样就不会损害孩子们的自信心。相反,他们觉得如果孩子们面对挫折时,不知所措,这对他们是非常不利的。”Martine是一位母亲,她告诉Druckerman,每次,她几岁大的女儿大哭时,她总是等上5分钟,如果那时她还在哭,她才把她抱起来。 在Martine位于郊区的房子里,Druckerman 与她一起聊天,她的女儿今年3岁,自己在一边做杯子蛋糕。豆豆也与她差不多大,Druckerman 说,“我从来都没想过让她自己一个人做这么复杂的事情。通常我都在一旁监督,而她则会对此表示反抗。”
Druckerman发现另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说“不”。与美国父母不同,法国父母在说“不”的时候,就是说到做到。他们认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说“不”,并且真正付诸于行动,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让孩子们知道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世界上还有其他很多人,而他们也需要那些东西。”
不久前,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马斯塔纳瓦人那样自立,我的丈夫与我给孩子们一项新任务:让他们把汽车后备箱中的购物袋都拿出来。一天晚上我从外面采购回来时,正在下雨。我们最小的儿子Aaron13岁,他手里拿着2,3个装满东西的购物袋,想跳过一个水坑。突然一声很刺耳的声音传来。我把还没怎么受损的食物抢救出来,不过一瓶莫洛托夫鸡尾酒已经摔破了,还有一瓶芒果酱也牺牲了,这之后,我觉得应该再让Aaron锻炼一下,如何做家务事。现在Aaron除了帮忙把购物袋从车里拿出来,他还负责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刚开始时,他忘记把垃圾桶的盖子盖紧,以致引来了熊。第二天早上,我看到那些用过的餐巾纸,还有一个满是蚂蚁的装葡萄干的箱子,院子里到处都是粘乎乎的保鲜膜,我觉得已经没有时间让孩子们来帮忙打扫了。(老公告诉我,我已经受够了孩子们了。)
Ochs 与 Izquierdo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出,马斯塔纳瓦人的与洛杉矶人的家庭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马斯塔纳瓦人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要帮助父母做事情。刚学会走路的小孩通常自己会在火上烤东西吃,3岁的孩子们已经会用弯刀砍柴,用小刀割草了。6,7岁的男孩,会跟着父亲一起去捕鱼,去森林里狩猎,而女孩则会帮妈妈一起做饭。所以当马斯塔纳瓦的孩子10多岁时,他们已经学会了赖以生存的大部分技能。他们在这方面要比别人强,也令他们可以自立,从而使他们在之后的人生之路中更加有竞争能力---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他们的一生都将受益于此。
然而美国人的家庭则刚好相反。大人一般不会要求小孩子们去做家务事,甚至青少年也有很多人不会使用家里各种用来打扫卫生的家用电器。他们在生活方面的自理性很差,因此他们自己也觉得很烦恼,父母也因为他们不会做家务,就没让他们去做(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玩电子游戏)。Ochs 与 Izquierdo写道,在洛杉矶的家庭中,“很多父母发现要让孩子们一起帮忙做事情很难,他们更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有一点可以解释这些反差,因为美国人对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并不很重视。事实的确是这样:无论是在纽约附近的Park Slope还是加州的Brentwood,有几个父母会让他们3岁的的孩子去用弯刀割草呢?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很有讽刺意味。如今的美国父母们,尤其是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他们往往是”不要尽力扮演父母的角色“这类书的读者,对孩子们的期望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家务上,而是有其他更多方面。小Ben不会系鞋带,但是不能因此说他就上不了布朗大学。
在Hara Estroff Marano着的《懦夫的国家:介入式养育的高代价》一书中,她认为大学的排名正是美国父母心头的痛。她的观点如下:很有事业心的父母担心孩们长大后,就业前景将不会很好。他们觉得只有上名校才能使孩子们更有竞争力。为了能使孩子们考上名校,他们尽可能地帮孩子们做尽量多的事情,不仅仅是做饭,打扫卫生,还帮助孩子们做数学作业,给他们请S.A.T.考试的家教,甚至还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起诉孩子们就读的高中。Marano是《今日心理学》的资深编辑,他说华盛顿州的一所高中要求学生们写长达8页的论文,毕业前需要对此做10分钟的演讲。有一名学生论文演讲没有及格,他的父母请律师对学校进行上诉。
如今的父母好比是“直升机父母,”一位前学校校长向Marano抱怨。他说“现在的父母极具进攻性,就像直升机的涡轮一样。”其他的教育专家们抱怨说有的父母像是“扫雪机”,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他们想帮助孩子扫清一切障碍。由于孩子们生活上不独立,所以很多父母担心孩子们上大学后,没法自己照顾好自己。波士顿大学的几位社会学专家们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新生们担心最多的是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学业方面。
另一个关于洛杉矶家庭的研究是一本新出的书《21世纪的家庭生活》,作者是几位人类学家,他们是加州洛杉矶分校的 Jeanne Arnold,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Anthony Graesch,还有Elinor Ochs,这本书被认为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写照。”书中采用了家庭写实的大量照片(Enzo Ragazzini拍摄),这本书让我们对美国文化中这种不明亮的方面可以做一个详尽的了解。
文中说,不出几年,很多家庭的家里将会堆满东西。然后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车库里的空位被旧家具与从没用过的运动器材占满,书房里则堆满了装满东西的箱子,因为它们还没有沦落到要放到车库去的命运,家里面都堆的满满的,连卫生间里也放满了脏衣服。
《家庭生活》一书中提到,孩子们是制造家庭杂物的主要力量:“家里多一个小孩,仅仅在他上幼儿园的这段时期内,家里就会多出30%的东西。”照片中很多小孩子的房间放满了衣服与玩具,很多散落在地板上,几乎没有路可以走到床边去。(1个小女孩的房间里有248个洋娃娃,包括165只宾尼熊。)除了立体模型玩具与棒球奖杯外,孩子们的东西还散落在其它房间里,作者们把此类的房子称作“以孩子为中心的房子。”
人类学家们研究诸如马斯塔纳瓦土着这样的文化时,他们希望了解清楚各个文化的模式是怎样的。马斯塔纳瓦人注重辛勤劳动与自给自足。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养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于他们的民间故事,无一不是围绕着以上两方面的,这对于依靠自己劳作而生存的农民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在马斯塔纳瓦的故事中,主人公往往会因为懒惰而丢脸,自己不会做家务的孩子们往往会受到惩罚,就是用一种植物挠他们的身体,会非常痒。
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观念呢?或是帮他们解鞋带,系鞋带?所有这些是否说明我们正在积极地 培养“新一代归巢族”。我们自己似乎还没意识到,其实我们已经是这样在做了。
Melvin Konner是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他在《童年的变迁》一书中写道,有智慧的人最显着的一个特征就是“他们的青少年时代被延长。”与其它猿类动物相比,人类成熟得比较晚,出生时往往还没有发育完全的。例如大猩猩,它们出生时大脑的体积就相当于成人大猩猩的一半大;而婴儿刚出生时,大脑的体积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大。大猩猩断奶后不久就进入青春期;人类则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发育进入青春期。人类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中,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减慢速度的,现在还是不得而知,即使是180万年前开始进化的东非直立人,他们的童年也是相当漫长的。人类学家们认为正是因为人类需要一个较长的发育过程,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的最主要原因。因为人类的发育过程更长,所以我们能够掌握语言,能够建成复杂的社会体系。
历史也证明了史前人类发展的相同特点。越是处于历史早期的人类,儿童成长的速度越快。到20世纪中期,至少在美国,大学毕业生正处于新的分界岭上。现在如果人们相信Judd Apatow的影片,那么我们活到40岁就差不多了。
从进化论的角度上说,人类需要更长的发育时间意义非凡。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瞬息万变,发育完成地越晚,对我们越有好处。根据这种推理,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结束,那就意味着我们还没开始面对新的挑战(无论是怎样的挑战)。
归巢族可能正好相反:这种现象并不是进步的表现,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衰退。在养育孩子方面,让一切顺其自然是最容易的,其它比如银行理财,公共教育,环境保护,都要比这个难的多。如今的美国社会,几乎每个领域都缺乏必要的准则。当我们倒垃圾或帮孩子系鞋带时,我们需要好好想想,我们为什么需要慎重对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