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爸爸制作《百名旅美博士访谈录》

所属专题:留学美国  来源:    要点:美国留学生活  
编辑点评: 2003年,南京人王陵卖了房子、辞去电视台的工作、出国干各种苦工,在美国做了7年陪读爸爸。如今,儿子性格自信积极、学业有成,王陵在欣慰之余,仍保持着一个记者职业性的疑问:“严师出高徒对不对?为什么奥数竞赛上获奖的都是中国孩子,我们却出不了数学大师?中国孩子从小就背小九九有什么意义?”

“一说是谈教育,没人拒绝我”

7年的陪读经历,让王陵对中美教育有了深入思考,加上十几年记者生涯赋予他的使命感,王陵决定创作一个作品来反映中西方基础教育的差异。这就是《百名旅美博士访谈录》的缘起。

“最初我并没有想过采访那么多人,但是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了。我动用了所有能利用的资源,不断去联系新的学者。受访学者们从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很多独特的见解。不像现在有些中国家长,把孩子培养进哈佛以后,就写一本书,一个人在社会上忽悠。一百个博士说话,比他一个人说的更有权威性。”

最让王陵出乎意料的是,一听说采访是谈教育,没有一个人拒绝他。“我想如果是问他们的成就、传奇故事,很多人不愿意。”回忆起这个纪录片的诞生之初,王陵依然激动不已:“我不断被采访鼓舞着。我意识到必须要全职去做这件事,下定决心之后,光无线麦克风的电池我就买了几百节。我知道这样就没有回头路。”拍摄之初,王陵就定下了希望能在专业电视台或专业网络上播出,所以王陵对设备的要求很高。为此,王陵通过向亲朋友好友借钱,透支了9张信用卡,凑齐了拍摄经费。他沿着66号公路,横穿美国,采访到了112名旅美华人博士。

王陵告诉记者:“在那种环境下,一个有责任心的记者都会去记录,这是一种职业本能。”

在采访中,每一个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中美教育中对“成功”的不同定义。有受访学者给王陵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在美国的华裔家长,千辛万苦把女儿送进斯坦福大学,毕业时的家长会上,女儿把毕业证书拿给父亲说,“爸爸,你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要选择我自己的事情,我是为你而上的这个学校,这并不是我的选择。从此以后,我想要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接下来,这个女孩选择去做酒吧里面的女招待。王陵至今记得这个故事的结局:“那个女孩子认为这对她来说很神奇,因为这么底层的生活她不了解,他爸爸听了目瞪口呆。”

“中国人总是认为成功就是要比老子强。超过老子是什么概念?职位比你高,拿的工资比你高,就超过你了吗?这太简单了。健康成长,比你幸福,他就是超过你。” 这是陪读7年以后,王陵的真实感受。不再望子成龙,不把出人头地作为人生价值,一切归于平和的人生幸福。 在拍摄中,王陵决定将这种探讨作为未来的全部工作:“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观念需要更新。如果我的片子中能促使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起一些变化,那是我最希望的。”

你背“小九九” 我拿诺贝尔

王陵为自己采访的百余位旅美博士描绘了一幅集体肖像:改革开放后赴美留学;在自身领域取得较突出的成绩,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对中美两种教育感受深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从国内的师范大学毕业或从事过一线教育工作。

绝大多数受访学者在异国成家立业,他们的孩子接受着与自己曾在国内接受的完全不同的美式教育,中式教育与美式教育的冲突真切地发生在这些家庭中。

饶有趣味的是,这些家庭中的大多数都曾在孩子是否要背诵乘法口诀表的问题上爆发过“中西之争”。

一个中国博士母亲讲述了母女之间在这件事上的分歧与转变:“我女儿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美国学校并不要求背诵乘法口诀表,但是我要求她必须背诵。我很严肃地告诉她,如果背不出来,妈妈不会原谅你,并告诉她后果可能会是罚站。”在“高压”下,女儿极不情愿地背诵了“小九九”,但过了一段时间,女儿非常高兴地跑来感谢妈妈,原来她通过背诵掌握了小九九,成了班级里做题目最快最准确的人,老师夸奖,同学钦佩。小女孩感到“背诵有时候也是一件好事”。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教育上的“东西冲突”。但更多的博士父母提出:“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背诵小九九这么厉害,却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奖者?”

在采访中,王陵还发现,每一个受访者感受最深的都是美式教育对人的天性、差别性的高度尊重以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

雅培制药的首席科学家李金和讲述了一个故事,他发现孩子上学的学校会让孩子记住学生守则,“那是一个非常详细的规则,比如你今天不能上学要让学校和老师知道等等,而中国的学生手册都是大而化之的东西。孩子在具体操作时往往不知所措。”在王陵的拍摄素材里,记者看到美国学校墙上的学生手册,非常明确,每一条的开头都是“你有如下的权利”,“你有如下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对等,这是最好的责任感的培养。

再来一次,仍选择美式教育

王陵在受访者那里获得了教育理念上的共鸣——“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独立精神和对自身及他人的尊重”。这也激励他启动了一个更大的计划——完整拍摄美国中学的课堂,王陵想通过这个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环节,让视“未经同意不得发言,不能质疑老师”为天经地义的中国师生,感受美国课堂的那种自由和对人的好奇心的尊重。

尽管已经有思想准备——“在美国只有拍摄天空不要钱”,但之后的拍摄所遇到的困难仍比王陵想象的更多。尤其是之前不曾遇到的肖像授权问题,“出现在镜头里的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要取得本人或监护人的正式授权。”

王陵选中了芝加哥的一所公立中学作为拍摄对象,取得全部拍摄对象的授权的工作就进行了将近一年。之后,他成为当地第一个被允许拍摄中学课堂教学全程的中国人。

在采访中,王陵有一个保留问题: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教育?美式教育获得的是压倒性优势。不过王陵强调:“美式教育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对自由的无限崇尚造成一些青少年的过度放纵。我希望我拍摄的作品能引起国内家长和老师的思考,这样才能使这些作品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价值。” 但当王陵带着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上千小时的拍摄素材回国时,却遭受了意外烦恼: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寻找投资人,为作品策划出版,对于从事记者的他来说,这不是他的专长,所以至今还没有寻找和洽谈,更不用说资助他完成计划中的下一个拍摄项目“中美幼儿教育距”。

有教育界人士听了记者的介绍之后遗憾地表示,“要撼动中国教育现状恐怕不切实际”,但王陵坚信自己的作品有价值。能否听取“逆耳忠言”,主动寻求变革,陪读爸爸王陵的归来,给中国社会和教育出了一道考题。

记者手记

天才更需要土壤

诚如记者在一次又一次的采访中所遇到的那样,任何话题,任何受访者都可以以责备教育“从根本上就没提供保证”作为结束句。教育仿佛成了众矢之的,比起情况复杂、困难重重的实践,做旁观性的责备要容易得多。 在长谈中,记者心中有一个始终无法忽略的问题,在中国社会还不具备为那些按天性自由发展的年轻人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和生存空间时,以兴趣为导向的“美式教育”是否更像一个遥远的童话? 在王陵离开的7年里,从逃避责任的“70码事件”到根本视人命为草芥的药家鑫案,在年轻人品质日下的表象背后,是不同阶层青年生存发展环境恶化的现实。在有尊严的生存、公平竞争尚且无法保证的前提下,让年轻人一味遵从自己的兴趣,他们中大多数人更可能的命运是在“拼爹”中败下阵来。 王陵说:“出国会让那些认为换个环境就能改变命运的人失望,在哪里成功最终都要靠自身努力。”其实,有允许青年人自由发展的土壤,才能有教育的真正的革新,才能孕育出一代新人。

旅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

新泽西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邵群:

什么是好的大学?国内总觉得好像只有哈佛、普林斯顿才是好大学,但实际上在美国,真正懂行的人是选学科。到美国读书,最重要的是选专业而不是选学校。

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 龙漫远:

一定要上哈佛是个错误的指导观点。当我听到有的华裔学生告诉我,是为了父母而来念哈佛的,我感到很痛心,这是一种浪费。我对名校情结特别不以为然。

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 吴明:

不用过分追求名校,人生也没有必要一步到位。美国教育制度非常完善,一个对学业真正有兴趣的人,可以有多种选择进入合适的地方去学习。

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吴宁重:

从统计学上说,是否进名校和你的成就感及实际成就没有任何关系。

飞利浦公司科学家张胜忠:

我们的公司就是认工作能力。中国是学而优则仕,学好了就证明你就能管好一个县,但美国不是这样。

雅培制药首席科学家李金和:

独立是美国精神的精髓。

美国教育培养的是对别人的尊重,因为它强调个性,所以尊重差异,所以尊重与自己不同的别人。

>>点击查看留学美国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美国留学生活信息由沪江留学网提供。

留学热帖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